四岁,迈向有责任感的童年
原文:#75. The Age Four Transition to Responsible Childhood
多项证据共同表明,儿童在四岁左右会发生一个迈向独立性的重大转变。
亲爱的朋友们:
我对亲身经历的事件,而非仅仅从别人口中听来的童年故事,最早的清晰记忆始于我四岁那年。我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那些记忆都清晰地烙印在我四岁时居住的、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寓及其周边,我们在我快满五岁时便搬离了那里。其中一段记忆发生在那个夏天,当时我大概四岁零四个月,情形如下。
一个炎热的夏日,我的祖母告诉我,是时候让我独自去探一次险了。我们住在一个有红绿灯的繁忙街道上,我确信祖母早已在与我一同散步时,教过我如何在有信号灯的路口过马路。但那一天,她告诉我,我要独自一人走上大约两个街区,穿过两条繁忙的马路,去给自己买一根冰棒,然后再走回家。她会坐在门廊的台阶上,看着我,确保我安然返回。我做到了。从那以后,我便可以自己像那样去散步,去买祖母需要的东西,而不再需要她看着了。我确信自己对此记忆犹新的一个原因,是这件事对我而言是如此激动人心,是成长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关于这段记忆,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这已是七十年前的往事,在那个年代,看到小孩子没有大人陪伴、独自走在人行道上并非什么稀罕事。没人会担心有人因此报警或联系儿童保护机构。就拿童话里的杰克(Jack)来说,如果他四岁,你或许不放心他能在卖牛时谈成一笔好买卖(他可能会拿牛去换豆子),但你完全可以相信他能自己走到集市再找路回来。其次,这也说明了在那个年代父母们(或像我这样,由祖父母们)会做的事:他们教给孩子安全规则,以便孩子们能安全地获得独立,而不是为了保护他们而剥夺他们的独立性。
但此刻我想要详细阐述的重点,与儿童在四岁左右所发生的动机和认知上的变化有关,正是这些变化,使得孩子们既渴望也能够拥有更强的独立性。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那个年代,看到四岁的孩子独自外出探险相对普遍,但三岁的孩子却不会。三岁的孩子或许会和他们五岁的哥哥姐姐一同外出,但极少会单独一人。
狩猎采集部落与萨德伯里学校中的独立年龄
几年前,我通过问卷调查人类学家并阅读所有我能找到的相关资料,深入探究了狩猎采集部落中儿童的生活 (此处)。我学到的一点是,狩猎采集者通常将四岁以下的孩子视为需要照看的「婴儿」,而从四岁左右开始,则将他们视为「懂事的孩子」(用一位人类学家所引述的说法来讲)。四岁以下的孩子往往仍未断奶,尽管他们可以自由地在营地周围进行各种探险,或跟随大人及大龄儿童外出,但他们不被允许——而且显然自身也没有太大意愿——冒险跑到脱离照护者视线和听力范围的地方。与此相反,四岁的孩子通常可以自由地和其他孩子一起,甚至独自一人,跑到着护者看不到的地方去。数千年的经验已经告诉狩猎采集者,到四岁左右,大多数孩子不仅开始寻求脱离成人的独立,而且也具备了独立的能力。
在更早的些年,当我初次对萨德伯里山谷学校产生兴趣时,我就饶有兴致地了解到,这所允许孩子们整天自由追求个人兴趣的学校 (此处),所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就是四岁。在这所学校,所有学生,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自由地在占地10英亩的校园里任意漫游,校园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并无围栏相隔。成年人不会跟在学生后面。学校期望所有学生,无论年龄,都能为自己的安全负责。校园里有一个带水坝的磨坊池塘,一侧临着马路,另一侧则与一片州立森林接壤。此外,校园里还有巨大的岩石和树木可供攀爬,操场上甚至还有那种老式的、「危险的」高滑梯。
校方一直以来的判断是,大多数四岁的孩子都有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为自己的安全负责,而大多数三岁的孩子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学校要求所有申请入学的学生,无论年龄,都必须进行为期一周的访校,在此期间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承担责任;因此,并非所有四岁的孩子都会被录取。事实证明,这项政策是明智的;在学校长达57年的历史中,保持着骄人的安全记录。我想,孩子们之所以能安然无恙,恰恰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信任,从而学会了为自己和彼此负责。
从依恋到独立的转变
如果你阅读儿童发展领域的文献和给家长的育儿建议——特别是如果你阅读那些更早期的文献,在所谓「专家」们开始将制造焦虑视为己任之前——你就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儿童在四岁左右会开始需要并寻求更大程度的独立,渴望脱离成人。
关于依恋的研究,一直可以追溯到鲍尔比(Bowlby, 1958)和安斯沃思(Ainsworth, 1979)的开创性工作,这些研究已经揭示,儿童对看护者的依恋在约六至八个月大时增强,而在约四岁时减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完全合情合理。六至八个月,正是婴儿开始能够自主移动的时期(最初是靠爬行),因此,一种想要靠近可靠看护者的强烈驱动力,通过阻止他们偏离安全范围而具有适应性优势。而四岁左右,正是儿童开始懂事明理的时期,因此他们自行走远、独自探索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依恋的首要功能(很抱歉说得如此冷冰冰),便是在孩子能够自由活动、但对何为危险尚无足够辨别能力的这段时期内,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言语思维的起源及语言的内化
是什么支撑着儿童在四岁左右,能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更安全地行事的能力?当然,部分答案仅仅与知识的增长有关。如果看护者在此前的岁月中尽职尽责,允许孩子们在自己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和带有适度风险的活动,那么到四岁左右,孩子们已经对何为安全、何为危险有了许多了解。但除此之外,在四岁前后还发生了一个不那么渐进的、更为关键的转变。儿童发展出了一种能力,不仅能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还能与自己交流。也就是说,他们开始用言语来思考,这本质上意味着,他们可以告诉自己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可以回忆起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口头规则,并在独自漫游和探索时,运用这些能力来约束或激励自己的行为。
因这一「思维在四岁左右发生重大转变」的理论而最为人所知的学者,是俄国发展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1934/1962)。维果茨基主张,我们通常所说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内化了的言语。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最初,思考发生在社会交往的情境之中,表现为与他人的往复对话。一个年长者对孩子说了一些话,孩子理解了话的含义,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反驳。如果这句话是一条行为准则,孩子或许会立即遵守,但过一会儿可能就忘了,因为他之后再也没想起过这句话。这就是为何幼儿需要时刻有人看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学到,即使没有他人在场,他们也可以运用语言,以此来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起初,他们可能会大声地把话说出来,进入一个自言自语的阶段:「妈妈说过,不要碰那个热炉子。」但渐渐地,他们会学到,可以在心中默想这些话,而无需说出声来。在这期间可能有一个过渡阶段,你会看到孩子在思考时嘴唇在翕动。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并得到了大量后续研究的验证(如 Alderson-Dat & Fernyhough, 2014; Manfra et al, 2014; Winsler et al, 1997),到四岁左右,儿童的言语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们能够回忆并遵守先前学到的规则,而无需他人在旁提醒,甚至能够用言语思考在新情境下该如何行事。他们可以向自己提出诸如「我这样做安全吗?」或「如果我那么做了会发生什么?」之类的问题,并在实际尝试之前预想其后果。这种能力,正是常识与审慎的精髓所在。
心智理解能力的萌生
另一个得到充分证明的、在四岁左右发生的认知转变,与研究者们所称的「心智理论」有关(如 Wellman, Cross, & Watson, 2001)。所谓心智理论,指的是孩子开始理解,一个人所信以为真的事物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差异。人们可以持有错误的信念,并据此行动。一个人可以相信一件事,而另一个人则可能相信另一件截然不同的事。这种理解能力,对于儿童发展与同伴的相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拥有真正的友谊并进行真诚的合作,人必须明白,朋友的想法和视角未必与自己相同。因此,要想融洽相处,就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去推断朋友的想法,并在玩耍时将其考虑在内。
我想,这并非巧合:这种能力,恰恰是在孩子们开始有动力且有能力享受与同龄人的玩耍(而无需年长者介入)的同一时期萌生的。与大多数三岁的孩子不同,大多数四岁的孩子之所以能和同龄人愉快地玩耍,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将玩伴的需求和认知状况考虑在内,而这些可能与他们自身的需求和认知状况有所不同。
我推测(尽管我尚未见到任何相关研究),心智理论的发展与语言的内化密不可分。当孩子们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进行思考时,他们几乎必然会意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可以思考的心智,而且这个心智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我想这个盒子里有个玩具。现在我打开盒子。哎呀,没有玩具。我刚才想错了。」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其知识和信念可以改变的心智,那么只需一小步,就能意识到其他人也是如此。所谓心智,便是人们在心中对自己说的话。
因此,四岁也恰恰是孩子们通常开始享受恶作剧、谜语和猜谜游戏的年龄,这同样并非巧合。要享受这些游戏,你必须明白,心智是可能被蒙蔽的。理解了这一点,也有助于你在探险时确保自身安全。你会知道,自己此刻的信念,或玩伴刚刚告诉你的话,都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在付诸行动之前,你会先加以验证。
进一步的思考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直到近代以前,人们都明白,常识和自我保障安全的能力,会在四岁左右迅速萌生。四岁,被普遍认为是孩子们进入「童年文化圈」的大致年龄,在那个圈子里,他们练习着在脱离成人的情况下与同伴相处。在那个年代,人们不需要科学研究来证明这一点;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事。可悲的是,今天的孩子们却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大人们已然确信,孩子在四岁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许多人甚至认为,他们到了八岁、乃至十岁都依然如此。如今,许多十岁的孩子所不被允许的独立性,在几十年前,四岁的孩子便已拥有。
同样可悲的是,我们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许多人持有一种着实怪异的信念,认为训练幼儿掌握那些被愚蠢地称之为「学术」的东西,比教导他们在自己正成长的真实世界里保障安全的基本规则要重要得多。
那么,对于这一切,您有什么看法呢?这个 Substack 专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供大家讨论的论坛。无论我们观点是否一致,您提出的想法和问题,都会得到我以及其他读者的珍视与尊重。读者们深思熟虑的评论与提问,也为我们所有人的交流增添了价值。
如果您尚未订阅「游戏塑造人性」,请即刻订阅,并欢迎告知其他可能感兴趣的朋友。订阅后,您将在每期新文章发布时收到邮件通知。如果您目前是免费订阅者,欢迎考虑升级为每年仅需 50 美元的付费订阅(或者,更棒的是,成为 100 美元的「创始订阅者」——作为回报,您的头顶将会闪耀着一圈光环)。我将把从付费订阅中获得的所有资金,用于支持那些致力于为儿童生活带来更多游戏和自由的非营利组织。
付费订阅者还将享有一项新福利:有机会参加每月一次的 Zoom 线上会议,与其他付费订阅者和我一同探讨与「玩耍让我们成为人类」相关的话题。我将很快公布下次会议的信息,会议时间极有可能是 5 月 17 日(周六)东部时间下午 2:00。
致以敬意与最美好的祝愿,
Peter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1979). Attachment as related to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ehavior, 9, 2-52.
Alderson-Day, B., & Fernyhough, C. (2015). Inner Speech: Development, Cognitive Functions, Phenomenology, and Neurobi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 931–965.
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 39, 350-373.
Manfra, L., Davis, K., Ducenne, L., & Winsler, A. (2014). Preschoolers’ motor and verbal self-control strategies during a resistance-to-temptation task.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Theory on Human Development, 175, 332-345.
Vygotsky, L. (1934, English translation,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ellman, H. M., Csross, D., & Watson, J. (2001). Meta-analysi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The truth about false-belief. Child Development, 72, 655-684.
Winsler, A., Diaz, R., & de Madrid, I. (1997). The role of private speech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ollaborative to independent task performance in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2, 59-79.